“我们这个专业,不但能系统地学习外语,还能深入研习漫画创作技能。有精力的同学可以参加课外沙龙,创作参赛级漫画作品。不需要绘画基础,兼顾个人爱好与职业规划,我敢说这绝对是‘二次元’爱好者的‘梦中情专’!”提起自己所学的日语漫画文创专业,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(以下简称“北二外”)2023级学生凌佳莹滔滔不绝。
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二外了解到,该校的日语漫画文创专业成立于2019年,作为全国高校首个深度融合日语语言与漫画创作的特色专业,凭借其实用性与跨领域培养的创新模式,吸引了众多怀揣漫画梦想与文创热忱的学子。短短数年间,日语漫画文创专业已跃升为北二外在京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。
日语漫画文创专业的同学们在漫画沙龙上创作漫画
第一届本科生同时也是第一届研究生赵苏慧的作品《月宫新邻》 学姐分享
二次元爱好者考入心仪专业
凌佳莹是位上海姑娘,上中学时,她和很多热爱二次元文化的年轻人一样,喜欢收藏谷子(Goods,即漫画、动画等IP周边),常逛漫展,偶尔也会学着临摹一些漫画角色。当然,对于那时的凌佳莹来说,ACGN(Animation动画、Comic漫画、Game游戏、Novel小说)文化还只是个业余爱好。
高考成绩出炉后,凌佳莹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未来。“填报高考志愿时,有很多专业我完全不知道它们是干什么的。然后就翻到了北二外的日语漫画文创专业,我一看这不巧了吗,这简直就是为我量身订制的专业啊!”在父母的支持下,凌佳莹最终选择了“日语漫画”这个自己热爱的专业方向。
不过,在满怀期待地进入北二外后,凌佳莹才发现,想在ACGN领域发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她所在的日语漫画文创专业招生时,不需要新生拥有语言和绘画基础,而这也是大家从零学起时要面临的第一道难关。
借动漫作品渡过语言难关
“我们专业的培养方向是‘精通日语、会漫画、懂设计、擅长创新’,所以日语是一切的基础。”凌佳莹说,虽然专业名称里有“漫画文创”,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外语语言类专业,“我们大一的课程,基本都围绕着日语‘听说读写译’开展,与日语学院其他专业是一样的。”
这样的课程安排,对于新生而言一开始很难适应。“从日语最基础的五十音图认读开始,每周十多门课程,压得我都喘不过气来。”不过,凌佳莹很快就找到了学习诀窍,“当年追番时,我就希望能够无障碍地观看无字幕动画、阅读原版漫画,现在有机会达成愿望,为什么不能努力把热爱化为动力呢?”
于是,凌佳莹试着把自己喜爱的日语歌曲和动漫作品转化为学习素材。“我特别喜欢一部动画,叫《少女乐队的呐喊》,连主题曲都会唱了。在看动画时,我会故意挡住字幕练习听力。一开始只能结合画面猜测大意,后来不仅能基本理解对话,还能辨识出已掌握的句型在台词中的运用。”
经过无数动漫作品的“魔鬼训练”,凌佳莹入学十个月便拿下了日语能力考试最高等级N1证书。“我是上海人,日语里有大量汉字音读,许多都能在古汉语及现代吴语中找到相似的痕迹,在记忆和理解某些词汇、语法结构时,它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,是我理解日语逻辑的‘捷径’。”由于学习成绩优异,今年9月份,凌佳莹还将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进行交换学习。
教授解读
项目制弥补绘画零基础短板
毕业于北二外日语专业的陶冶教授,主导创办了母校的日语漫画文创专业。陶冶曾在日本留学和任教,深知语言基础的重要性。因此北二外日语漫画文创专业的学生,入学后首先都要攻克语言关。
在语言达标后,这些跨专业培养的学生又面临着新的挑战——日语漫画文创专业的新生中,有九成毫无美术基础。要在四年内将这些“绘画小白”培养成兼具语言优势与漫画创作能力的人才,可谓难上加难。
陶冶介绍,日语漫画文创专业摒弃了设置系统美术课的常规思路,转为采用“项目制学习”方法,即通过第二课堂“创意漫画沙龙”,围绕光盘行动、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等社会热点发起创作项目,引导同学们进行绘画方面的学习。每一个项目都有老师全程在旁指导,同学们则从选题调研起步,边学边画。
对大多数同学来说,一幅作品往往需要修改一二十次,才能达到媒体发表水准,但在持续“实战练习”下,这些美术零基础的同学很快便掌握了构图、线条和叙事技巧等,从“小白”蜕变为“准专业人士”。目前,北二外日语漫画文创专业的学生通过沙龙累计创作500余幅作品,被新华网、中新网、法新社等国内外媒体广泛转载。
特殊课程设计拓宽就业通路
在课程设置方面,陶冶教授为日语漫画文创专业量身设计了《实用漫画双创技巧》课程,紧扣中国书画等级考试CCPT中的动漫画考试标准进行靶向训练,这也是同学们在本科期间的唯一一门绘画技巧专业课。“这是一条帮助同学们提升美术能力的途径。”陶冶表示,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最实用的漫画技巧,“它既能夯实创作基础,又助力证书获取,进一步为学生拓宽了就业通路。”
此外,北二外师生团队还合作开发了《漫画解读日本》教材,由教师编写内容,学生绘制插画,通过漫画这一生动、直观的艺术形式,成功将日本文化的复杂内容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视觉信息。“教师编、学生绘”的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,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流和创意表达能力。
“日语+漫画”的复合技能,也让日语漫画文创专业的学子们在不同领域脱颖而出。例如,首届本科生赵苏慧并非艺术生,却通过四年学习获得了CCPT最高级别的九级认证,并进入本校中国漫画文创研究院攻读硕士;2020级本科生李琰也摘得“海棠杯”全国大学生创意漫画大赛最高奖,如今已成为互联网头部企业运营兼主笔。
专业动态
新学年将开设AI应用课程
北二外日语漫画文创专业的探索,为摆脱外语学科困境提供了“二外模式”的样本。复合定位显著提升了专业招生热度,在日语专业全国报考遇冷背景下,北二外的日语漫画文创专业报名人数明显增长。
与此同时,北二外还在积极探索,力求为学生们叠加更多“绝技”。例如,为契合当前AI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,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大模型,日语漫画文创专业将在新学年开设《多模态生成式AI漫画创作与应用》系列沙龙,由研二学生赵苏慧负责。“AI已经在漫画创作领域有广泛应用,我们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生成式AI的使用技巧,包括大模型选择、关键词使用等内容。”赵苏慧说。
未来,日语漫画文创专业将深化技术融合,更紧密地根植产业需求,推动学生参与IP周边开发与设计,并在深化中日高校合作、合编教材教辅等方面持续发力。同时,将持续打造实践平台,引入企业与国际资源。改革成果评价机制,推行项目导师制,引导教师转型为跨界导师,参与产业实践等。
据介绍,在对外合作方面,目前北二外日语学院已与大阪大学、广岛大学、早稻田大学、明治大学、上智大学等3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,留学项目涵盖留学、升学等多种形式。同时,毕业生的就业路径也更加多元,广泛进入漫画动画设计、文化传播、文旅策划等领域。
在北二外日语漫画文创专业,外语学习不再是孤立的语言训练,漫画创作亦非纯粹的艺术表达。两者碰撞融合,孵化出一批精通日语、会漫画、懂设计、擅创新创意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。他们用画笔跨越语言障碍,让丰子恺与牧野圭一的作品在同一空间对话;他们用青春解读中华文化,让冬奥故事、中国成语、航天成就以不同视角向全世界传播……
“外语+”专业走红,不仅是破解外语专业转型之困的有益探索,更在全球化语境下,为文明交流互鉴架设了一座充满活力与创意的“漫画之桥”。
文/本报记者 李晓萌 供图/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